導讀:
在具體操作上,姚貴平提出特殊資產要“三多三少”:多做撮合、多做盤活、多利用平臺,少做協議抵債、少做協議抵債返售、少做好壞搭配出售。
去年以來,為應對不良挑戰,多家上市銀行在全行層面,或提出特殊資產專業化經營,或成立特殊資產管理事業部,這是不良處置領域的新變化。
2016年12月,平安銀行總行啟動組織架構調整,在精簡掉13個總行一級部門的同時,增設特殊資產管理事業部,專職經營、清收、處置不良貸款。
“我來(總行)幾個月,過去傳統的通過資產管理公司賣包等不良處置方式,我都沒有再做過了。”談及不良貸款處置,平安銀行行長助理姚貴平近期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的獨家專訪時表示。“一定是用經營的概念去對待這些特殊資產”。
此前,姚貴平擔任平安銀行深圳分行行長,因提出“打漁論”和“吸毒論”等風控經驗聞名業內,他曾提出“支行破產”的經營思路,要求分支行“風險自擔、自負盈虧”。
“不良貸款不等于不良資產。不良貸款是對于銀行而言出現的,不良資產是對于貸款企業,由于企業現金流不夠導致無法償付本息,從而出現不良貸款。但是企業資產還在那里,不等于說是不良資產。”姚貴平說。
經營而非處置
對于不良貸款處置,銀行的傳統做法是清收或賣給AMC。
“過去的(不良貸款)很多是清收處置,這種概念是不對的,(要實現)由清收到經營的轉變。”姚貴平說。
在他看來,“不良貸款在某種程度上,風險更小。已經是不良了還能有多大風險呢?如果經濟處于上行周期,資產價值就會提升。從這樣的角度去認識、看待不良貸款,就是特殊資產。”所以,“一定是用經營的概念去對待這些特殊資產”,其路徑是,首先分析是不良資產還是特殊資產;其次,對特殊資產不僅僅作清收,而是經營;再次,將過去點對點、由下到上的處置方式改為由總行集約處理。
不良處置理念中,前工商銀行行長楊凱生提出的“冰棍理論”為業內所熟知,意思是“處置不良資產就像賣冰棍。冰棍在手里時間長了,就融化了,不良資產也是如此。如果不能趕快處置,時間長了,就只剩下一根兒木棒了。”
進一步,從經營而不是處置的角度,姚貴平提出三種特殊資產經營“理論”。
包括:“蘋果理論”——指的是一筐蘋果中,把壞蘋果擇出來,賣掉好蘋果;即爛資產提取,好資產包裝優化。“小雞理論”——指的是不要著急賣掉小雞,而待其養大再賣掉;即資產處置靜待時機,根據經濟周期伺機而動;“根雕理論”——指的是根雕比樹根材料更能賣個好價錢,即精雕細琢,提升特殊資產的價值。
按照專業、經營、集約的原則,平安銀行特殊資產事業部實行條線化垂直管理,下轄三個部門——綜合部、法律事務部和經營部,在全國設置了四個區域中心,包括50個團隊,總人數達390多人。
在此情況下,平安銀行特殊資產處置進展迅速。平安銀行財報顯示,今年一季度收回不良資產總額23.94億元、同比增長111.86%,不良資產收回額中90%為現金收回,其余為以物抵債等方式收回。截至一季度末,不良貸款率為1.74%,與上年末持平。
特殊資產“三多三少”
隨著房地產市場的分化和融資環境變化,部分二三線城市的中小房地產項目曾遭遇資金鏈斷裂,造成對銀行貸款違約。
2015年末,由于短貸長用引發資金鏈斷裂,成都某公司對平安銀行形成涉房類問題資產。這筆不良貸款形成近兩年后,債權債務關系復雜,抵押土地被多輪查封,實際控制人持股50%且和小股東管理上存在摩擦。按傳統訴訟執行辦法推進項目進展極其緩慢,若通過司法途徑拍賣,則承建方工程款債權及稅費均優先于銀行債權,拍賣后存在本息損失風險。
不過,抵押土地所處位置具備商業開發價值,平安銀行決定對其進行撮合式債權轉讓,在繼續推進訴訟的前提下,以并購為引入前提,分組對接不同收購方,最終實現包含罰息、復利在內債權全額回收,前期墊付訴訟費、執行費也全部由債權買方承擔,清收費用為0。
“其實,實際控制人自我重整意愿強烈。我們以公證強制執行為推進手段,避開股東糾紛、抵押物定價等風險因素,最終通過 撮合式 債權轉讓'”平安銀行特殊資產管理事業部王帥表示,針對有價值、有核心競爭力的資產,借用咨詢公司等有效渠道,全球尋找有意投資方,將問題資產包裝成優質資產,全額收回實現效益最大化。
成都某公司的案例不是孤例。在具體操作上,姚貴平提出特殊資產要“三多三少”:多做撮合、多做盤活、多利用平臺,少做協議抵債、少做協議抵債返售、少做好壞搭配出售。
如:對特殊資產不進行清收,而是撮合該資產的買方、賣方交易,減少買進賣出流通環節中的稅收和道德風險;將特殊資產由原來簡單的線下拍賣轉變為在市場上公開售賣,包括在淘寶上掛單。
其中,對企業按“產品、企業老板的人品、押品”進行分類,對接已開發的20多項特殊資產金融產品。“我們把人品分為幾種類型:有錢沒還款意愿的、沒錢沒還款意愿的、有錢有還款意愿的、沒錢有還款意愿的。處理的方式是不一樣的。”姚貴平笑稱。
“過去,我們很多銀行不修路就拉著人家跑,現在,我只 修路 ——利用平安綜合金融的優勢,在集團內、外搭建交易平臺促進撮合,通過互聯網大數據模型等系統匹配賣家和買家。這種集約處理體現為平臺、批量。”姚貴平說。
銀行業不良貸款率經過長達四年的增加后,近期終于有放緩的跡象。根據銀監會公布的數據,2017年第一季度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74%,較去年末持平;關注類貸款占比3.77%,連續兩個季度下降。
“從銀行自身來講,整體上資產質量已經比較穩定,但并不是所有的銀行都是如此,”姚貴平坦陳,少遷徙不良貸款,通過特殊資產經營,多消化、多回收,多有利潤做核銷,把這三個管控住,不良貸款會下降。“不良貸款要計提100%的撥備,假設回收100萬元回來,就能減少100萬元的撥備,增加100萬元的利潤,同時下降100萬元的不良貸款。”
(資料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辛繼召、朱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