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要點
一、政策動態
(一)樓繼偉談中國經濟,重點在如何化解金融風險
(二)國資委:2018年央企混改擴圍升級 七大重點領域試點深化
(三)財政部、國土資源部:明確土地儲備資金使用范圍,包括拆遷補償費用
二、行業訊息
(一)長城資產2017年新增出資逾千億收購不良債權
(二)華融中關村不良資產交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正式開業
(三)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公布《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報告 (2017年)》
(四)中國社會融資成本平均7.6%,中小企業大部分超過10%
一、政策動態
(一)樓繼偉談中國經濟,重點在如何化解金融風險
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理事長樓繼偉在在第十六屆企業發展高層論壇上的講話上圍繞新時代宏觀經濟形勢,從多個方面論述了中國經濟,其中關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他指出中國混業經營下金融風險急劇增加。
當前,我國M2與GDP的比例超過200%,與日本的水平大體相當,超過美國91%的兩倍。但從利率水平看,2017年我國1個月的SHIBOR拆借利率平均水平為4.09%,同期日本的可比利率水平為-0.01%,美國為1.1%。我國貨幣環境更為寬松,資金成本反而更高,表明金融體制存在嚴重的扭曲。過度的混業(我們稱之為“綜合經營”)造成一系列金融亂象,名目繁多的中國特色衍生品另人眼花繚亂,同業、通道、嵌套、資金池、龐氏融資性的萬能險、P2P、非標、現金貸等等層出不窮、相互疊加,結果是不斷抬高資金成本,加劇實體經濟困難。同時,風險傳染的渠道極不透明。相比于美國十年前的金融市場,各種衍生品風險收益特征是有定義的,如MBS、CDS、CDO等,也都是經過備案的。我國則更為混亂,需要穿透到產品底層,才能識別真實的風險收益特征。我國的金融機構,除常規的銀行、證券、保險、基金外,各類中國特色的金融、類金融機構和區域性交易市場創新設立更是眼花繚亂,不勝枚舉。這樣,我國產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概率是相當大的。因此,眼下更為迫切的任務是打好風險防控攻堅戰。
習總書記提出要求后,政府部門,特別是監管機構已經行動起來,要求資產回表,收緊同業,嚴控地方政府變相發債等等,金融機構也在加強風險控制。這說明全社會已認識到“灰犀牛”事件。
作出上述比較,絕無幸災樂禍、盲目自信之意,而是要汲取前車之鑒,特別是我們面對我國特有的風險,如前面所舉述的中國特色的交易衍生品泛濫,各類中國特色的金融、類金融機構和區域性市場的創新設立,監管難度極大等問題。整治金融風險絕非一日之功。
就我的國際比較觀察,加拿大的金融市場被認為是最“枯燥乏味”的,金融當局嚴格規范控制混業,限制衍生品產生和交易,防范金融風險傳染,著力保護金融消費者,實現了金融與實體經濟的協調發展。即便全球金融危機后,加拿大的銀行系統仍被標普和IMF評為世界上最健康的銀行體系。其經驗值得我們研究借鑒和深刻反思。
(二)國資委:2018年央企混改擴圍升級 七大重點領域試點深化
2018年央企混改將進一步擴圍升級。1月31日,中央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情況媒體通氣會上,國資委初步統計,2017年中央企業新增混合所有制企業戶數超過700戶,其中通過資本市場引入社會資本超過3386億元。國資委產權局副局長郜志宇表示,總體上看,中央企業在產權層面已與社會資本實現了較大范圍的混合。
“國企混改將在進一步拓展廣度和深度上下功夫。”國務院國資委副秘書長、新聞發言人彭華崗透露,在“廣度”下功夫,即進一步推進電力、石油、天然氣、鐵路、民航、電信、軍工等重要領域混改,并且選擇有條件的央企推進集團層面股權多元化。而“深度”則意味著在引資本的基礎上,不斷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健全市場化經營機制,促進國有企業轉換經營機制。
國資委數據顯示,2013年-2016年中央企業及各級子企業中混合所有制企業戶數占比由65.7%提高至68.9%,截至2017年底,已有超過三分之二的央企各級子企業實現了混合所有制。從行業分布看,房地產、建筑、建材、通信、礦業等5個行業企業混合程度較高,混合所有制企業戶數占比分別為88.3%、86.3%、78.3%、77.9%和76.8%。
彭華崗透露,未來要根據不同企業的分類情況,用市場化方式逐步調整股權結構的比例,落實民營企業參與混改以后在企業治理方面的權利。
國資委產權局副局長郜志宇表示,目前產權市場已經成為央企混改的重要平臺,上市公司成為央企混改的主要載體。
據介紹,中央企業不斷通過轉讓部分股權、增資擴股等方式引入合作者,2013年以來共成交495宗,引入非公資本986億元。2012年至2017年6月底,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從378戶增加到390戶,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資產總額、凈資產、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分別占整個中央企業的63.7%、60.8%、61.1%、84.8%。2013年以來,中央企業及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共實施IPO、增發、配股、發行優先股和可轉債等融資事項266項,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共實施資產重組事項75項,累計注入資產規模合計5814億元。
外資參與混改的問題備受關注。彭華崗表示,國企混改對內資、外資一視同仁,外資參與混改,只要符合外商投資目錄就不存在障礙,各種資本同股同權,都可以通過產權交易市場進入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混改要成功,各類資本必須同向、同心、同力,操作中做到產權平等保護、治理同股同權、過程公開透明尤為關鍵”。
(三)財政部、國土資源部:明確土地儲備資金使用范圍,包括拆遷補償費用
據財政部網站消息,財政部、國土資源部近日印發《土地儲備資金財務管理辦法》。《辦法》明確了土地儲備資金使用范圍,包括征收、收購、優先購買或收回土地需要支付的土地價款或征地和拆遷補償費用等。
《辦法》明確了土地儲備資金來源。包括:財政部門從已供應儲備土地產生的土地出讓收入中安排給土地儲備機構的征地和拆遷補償費用、土地開發費用等儲備土地過程中發生的相關費用;財政部門從國有土地收益基金中安排用于土地儲備的資金;發行地方政府債券籌集的土地儲備資金;經財政部門批準可用于土地儲備的其他財政資金。
《辦法》強調,土地儲備專項債券的發行主體為省級人民政府。土地儲備專項債券資金由財政部門納入政府性基金預算管理,并由土地儲備機構專項用于土地儲備,具體資金撥付、使用、預決算管理嚴格執行財政部、國土資源部關于地方政府土地儲備專項債券管理的規定。
同時,《辦法》明確了土地儲備資金使用范圍。具體包括:一是征收、收購、優先購買或收回土地需要支付的土地價款或征地和拆遷補償費用。包括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補償費、拆遷補償費,以及依法需要支付的與征收、收購、優先購買或收回土地有關的其他費用。
二是征收、收購、優先購買或收回土地后進行必要的前期土地開發費用。儲備土地的前期開發,僅限于與儲備宗地相關的道路、供水、供電、供氣、排水、通訊、照明、綠化、土地平整等基礎設施建設支出。
三是按照財政部關于規范土地儲備和資金管理的規定需要償還的土地儲備存量貸款本金和利息支出。
四是經同級財政部門批準的與土地儲備有關的其他費用。包括土地儲備工作中發生的地籍調查、土地登記、地價評估以及管護中圍欄、圍墻等建設等支出。
在土地儲備相關資金管理方面,《辦法》要求,土地儲備機構所需的日常經費,應當與土地儲備資金實行分賬核算,不得相互混用。土地儲備機構在持有儲備土地期間,臨時利用土地取得的零星收入(不含供應儲備土地取得的全部土地出讓收入),包括下列范圍:出租儲備土地取得的收入;臨時利用儲備土地取得的收入;儲備土地的地上建筑物及附著物殘值變賣收入;其他收入。土地儲備零星收入全部繳入同級國庫,納入一般公共預算,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
二、行業訊息
(一)長城資產2017年新增出資逾千億收購不良債權
截至2017年末,長城資產表內外總資產9118.71億元,其中:表內資產6431.1億元,較年初增長32.08%,表外資產2687.61億元,較年初增長26.32%;凈資產632.87億元,較年初增長24.89%。(相關數據未經審計,下同)
2017年,長城資產實現撥備前利潤161.36億元,同比增長18.42%;凈利潤106.31億元,同比增長18.54%;公司ROA、ROE分別為2.26%和18.66%。
截至2017年末,長城資產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11.39%,一級資本充足率11.39%,資本充足率12.55%;單一客戶業務集中度7.03%,集團客戶業務集中度14.18%;杠桿率9.13%;主要監管指標均滿足監管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發布的《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資本管理辦法(試行)》中,資產充足率的要求是“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不得低于9%;一級資本充足率不得低于10%;資本充足率不得低于12.5%”,長城前兩項數據較高,資產充足率數據與《辦法》最低12.5%的要求幾乎持平,在一定程度上面臨著資本約束的壓力。
在整個2017年,長城資產新增出資620億元收購各類金融不良債權,同比增長16%;新增出資499億元收購非金不良債權,同比增長295%;累計出資35億元,推進實施了以中國鐵物為代表的4個市場化債轉股項目。
2017年,長城資產投入在收購金融不良債權+非金不良債權中的新增資金為1119億元。
在2017年12月的一次采訪中,長城資產副總裁周禮耀曾提到;“2017年前三季度,長城資產收購金融不良資產730.03億元,同比提高120.17%,處置金融不良資產225.89億元;收購非金融不良資產563.33億元,同比增長160.89%。”
在談到2018年工作重點時,中國長城資產黨委書記、董事長沈曉明表示,總體目標是,確保不良資產主業份額在公司增量結構和總量結構中占比實現“雙過半”。
2018年,中國長城資產也將進一步樹立不良資產經營主業的核心地位,以問題資產、問題債權、問題企業和問題機構為重點,重新定義不良資產內涵和外延,將“不良資產+”進一步升級到“問題資源+”。
同時,長城資產將重點從三個維度實現業務延伸,即:
(一)收購標的由金融不良資產向非金融不良資產延伸;
(二)資產類型由純債權向股權、債權、物權結合延伸;
(三)合作對象由上市公司、優質客戶向非上市公司、問題企業和問題機構延伸。
(二)華融中關村不良資產交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正式開業
2018年2月1日,經北京市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批準,由中國最大的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發起設立的華融中關村不良資產交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融交易中心”)在北京正式開業。華融交易中心是國內首家專注于不良資產交易的平臺機構,填補了中國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不良資產交易渠道和業務手段的空白。
華融交易中心是由中國華融聯合北京奇步天下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市海淀區國有資產投資經營有限公司共同組建的專業化資產交易機構,注冊資本5億元,中國華融持股58%。華融交易中心以“全國標桿性的資產交易中心”為戰略發展總體定位,著力增強“服務實體經濟、防化金融風險、改革創新發展”“三大能力”,依托中國華融領先的不良資產收購、經營和處置能力以及專業的不良資產管理經驗,專注“不良資產+互聯網”領域,為不良資產及其他各類債權資產交易提供一站式服務,努力打造全國最大的不良資產信息展示、交易平臺,致力于推動不良資產市場流轉,化解存量不良資產,助力國家經濟結構調整。
(三)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公布《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報告 (2017年)》
根據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最新公布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報告 (2017年)》,截至2017年底,全國共有562 家銀行業金融機構有存續的理財產品,理財產品數9.35萬只;理財產品存續余額29.54萬億元,其中,金融同業類產品規模較年初下降3.40 萬億元,降幅為51.13%。
2017年,監管部門以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為基本前提,以推動銀行理財回歸代客理財的資管業務本源為宗旨,加強監管,治理亂象,防范風險,積極引導產品轉型。在此背景下,銀行業理財市場運行總體平穩,主要指標保持穩定,呈現出穩健發展的良好態勢。總體來看,理財產品增速下降,同業理財規模與占比較年初“雙降”,理財資產配置以標準化資產為主,新發行理財產品以低風險等級為主。具體情況如下:
(一)理財產品增速下降
截至2017年底,全國共有562 家銀行業金融機構有存續的理財產品[1],理財產品數9.35萬只;理財產品存續余額29.54萬億元,較年初增加0.49萬億元,比2016年少增5.06 萬億元;同比增長1.69%,增速較去年同期下降21.94個百分點。2017年,銀行業理財市場累計發行理財產品25.77 萬只,累計募集資金173.59萬億元。
(二)同業理財規模與占比較年初“雙降”
截至2017年底,金融同業類[1]產品存續余額為3.25 萬億元,占全部理財產品存續余額的11%。金融同業類產品存續余額較年初大幅減少3.40 萬億元,降幅為51.13%;占比較年初下降11.88個百分點。
(三)債券等標準化資產是理財資金配置的主要資產
從資產配置情況來看,債券、銀行存款、拆放同業及買入返售等標準化資產是理財資金配置的主要資產,截至2017 年底,共占理財產品投資余額的67.56%[1],其中債券資產配置比例為42.19%。
(四)新發行理財產品以低風險為主
新發行理財產品風險等級總體較低:2017 年,風險等級為“二級(中低)”及以下的理財產品募集資金總量為144.51 萬億元,占全市場募集資金總量的83.25%;而風險等級為“四級(中高)”和“五級(高)”的理財產品募集資金量為0.28 萬億元,僅占0.16%。
(四)中國社會融資成本平均7.6%,中小企業大部分超過10%
2月1日,中國社會融資成本指數(下稱“指數”)在北京公布,該指數由清華大學經管學院中國金融研究中心,財經頭條新媒體、企商在線(北京)網絡股份有限公司等機構聯合發起,經濟學者高連奎擔任項目負責人。
指數顯示,當前中國社會融資(企業)平均融資成本為7.60%,銀行貸款平均融資成本為6.6%,承兌匯票平均融資成本為5.19%,企業發債平均融資成本為6.68%,融資性信托平均融資成本為9.25%,融資租賃平均融資成本為10.7%,保理平均融資成本為12.1%,小貸公司平均融資成本為21.9%,互聯網金融(網貸)平均融資成本為21.0%,上市公司股權質押的平均融資成本為7.24%。
高連奎指出,社會平均融資成本為7.6%,僅是利率成本,若加上各種手續費、評估費、招待費等,平均融資成本將超過8%,對企業來說是很重的負擔。而這只是平均融資成本,平均融資成本更多地是被較低的銀行融資成本所拉低,中小企業融資成本大部分高于10%。
從中國社會融資不同方式占比權重來看,目前在企業社會融資中銀行貸款占比為54.84%,承兌匯票占比為11.26%,企業發債占比為16.5%,融資性信托占比為7.66%,融資租賃占比為3.95%,保理占比為0.44%,小貸公司占比為0.87%,互聯網金融(網貸)占比為1.10%,上市公司股權質押占比為3.39%。
高連奎直言,在當前減稅已沒有太大空間的情況下,應重點考慮降低融資成本。“根據2017年9月公布的中國社會融資規模報告顯示,中國社會融資規模余額為171.23萬億元,再加上不納入統計的社會融資,中國企業融資總規模保守估計也在200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左右。如果融資利率降低一個點就可以為企業減負2萬億元,效果將非常明顯。”